版主: devilhades
tim.chnan 寫::haha: 這不是很專業的聲音訊號處理,請大家隨意看看,隨意給些意見
看圖說故事的話
FLAC 和 WAV 轉換不會造成差別,至少訊號上看不出來。
190 kbps MP3, 基本上差異不大,訊號上統計性質一致。
65 kbps MP3, 面目全非
Tommy Chang 寫:tim.chnan 寫::haha: 這不是很專業的聲音訊號處理,請大家隨意看看,隨意給些意見
看圖說故事的話
FLAC 和 WAV 轉換不會造成差別,至少訊號上看不出來。
190 kbps MP3, 基本上差異不大,訊號上統計性質一致。
65 kbps MP3, 面目全非
所以依照 tim 兄的測試, 基本上只要是 FLAC 的格式 與 CD 是沒有什麼差異的 ?
也就是說, 如果能找到一部好的 DAC 再加上數位訊源 (如 PC) 基本上是可完全取代 CD player?
class6 寫:不知TMNEXT兄有無興趣分析一下:
"不同的播放器/錄音程式 聲音不同的原因"
理論上.
播放器不會對WAV檔做任何事情不是嗎?
但聲音就是不一樣啊.....
class6 寫:我們做一個反向的盲測好了.
找二台.
不一樣. 但是很聲音很像的擴大機做盲測.
結果FAIL了.
A和B分不出來.
你相信
二台電路用料完全不一樣AMP的聲音. 會是一模一樣嗎?
我曾經在《交直流》第18期上寫過一篇文章:音響學的基礎是欺騙,當然也得到很多人認同。例如明明是中國大陸製造,卻在機背上印USA或Germany;而音響雜誌的主筆雖心 知肚明,卻完全不表現在文字上,寧願當幫凶─只要對方刊登廣告;反正有奶便是娘。
玩音響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自己騙自己。
Tommy Chang 寫:謝謝 tim 兄的解說 , 我個人倒有一些淺見 ,可提供研究一下 !!
個人的認知 , 會影響 CD player 的表現, 主要有
1. 轉盤是否能讀取正確的資訊 (這可能又跟 laser讀取及Jitter 有關),
>> 除非片商能提供高品質的數位音訊檔 (最好是它們用來壓 CD 片的 ), 否則還是得透過光碟機將音訊讀出來
2. DAC 能否能將 digital 的訊號完整的轉換成 analog 輸出 (這可能又牽涉到整個電源供給是否良好,乾淨),
3. 能否提供升頻 (如 192k Hz upsampling) !!
>> 這點雖非必備 , 但理論上有加分作用
所以在一般的數位訊源 (如 PC) ,扣除聲音壓縮所造成的 lost, 是否 CD player 所可能發生的問題, 也都應考慮進去,
才有機會體驗到高品質的數位音樂嗎? 這樣一來, 所投資的升級費用應該還是不小才對!!
不過優點是少了 CD片的媒介,倒不失為一個備份數位資料的好方法 !!
class6 寫:您有提到"騙子"這樣的字眼.
我不知道"Wavelab和foobar差異很大" .......能騙到您什麼東西?
就算"SAWStudio音質很好" 或 "Wavelab不是我的菜" 這種比較主觀的話.......又能騙到您什麼東西?
這些東西都是FREE的(DEMO版).
滑鼠按一按就能下來用.
還是有聽到不同......就會變成"高級音響人"了?
WAV和 FLAC APE我就聽不出來啊.
有人說他聽的出來.....他系統調的好吧.
我也知道FLAC解出來會和WAV一模一樣.
但我相信 或許還有一些會造成不同的可能性.
大家都接觸音響有段時間了.
tim.chnan 寫::haha: 這不是很專業的聲音訊號處理,請大家隨意看看,隨意給些意見
看圖說故事的話
FLAC 和 WAV 轉換不會造成差別,至少訊號上看不出來。
190 kbps MP3, 基本上差異不大,訊號上統計性質一致。
65 kbps MP3, 面目全非
TMNEXT 寫:小弟的一點心得分享
FLAC 是無損失(無失真)壓縮,也就是說和我們一般壓縮文件使用的 ZIP 壓縮一樣,
我們將 ZIP 檔案解碼以後,會得到和原來一樣的文件,
如果 ZIP 壓縮法解碼後的文件會和原來不一樣,
那麼我們大概也不敢用 ZIP 來壓縮和保存任何文件了
FLAC 也是一樣,將 FLAC 解碼以後,比對解碼後的資料和原始的資料,
一個 bit 一個 bit 的比對,會得到完全一模一樣的資料。
所以如果比對 FLAC 和 WAV 解碼後的頻譜,不論是哪一個時間點的瞬時頻譜,
或者是一段時間內的統計頻譜,所得到的結果會是完全一樣,
因為 FLAC 解碼後的每一個 sample,都和原始 PCM 的每一個 sample 一模一樣。
所以驗證 FLAC 的資料,我們還不用轉換到頻率域上來做頻譜分析,
直接將解碼後的資料和原始 PCM 做 bit 比對,就可以得到完全一樣的結果。
TMNEXT 寫:小弟的一點心得分享
而 MP3 的話,是有損失的壓縮,當然做 bit 比對的話和原始資料一定不一樣。
MP3 的壓縮法即使不經過有損失壓縮的步驟,光是第一階段將資料轉換到頻率域
所使用的多相濾波組,將原始的 sample data 轉換成 32 組的次頻帶,
光是這個前置動作就是有損失的,經過這樣轉換後的頻譜資料
是無法無失真的再轉換回原始的資料的。
而在頻譜分析的表現上,它的頻譜首先會有很明顯的高頻損失,
視壓縮的流量,譬如說 128kbps 通常高頻的 cut off 會在 14~16KHz,
192kbps 以上高頻可以保留至 17~19KHz。
像 lame 這種比較聰明的 encoder,它的低通濾波截止點會動態變化,
當高頻訊號不太重要的時候,它的 cut off 會自動降低,
刪多一點高頻,保留較多的流量給比較重要的低頻來使用。
當高頻出現很重要的訊號的時候,例如說音樂當中的銅鈸敲響的瞬間,
銅鈸有很多的高頻泛音,這時高頻很重要,它的 cut off 會自動調高,
保留多一點的高頻以免聲音出現很明顯的缺陷。
如同 tim.chnan 大所述,這些特性從一段長時間內的統計資訊中是看不出來的,
所以聲音的訊號最好是觀察瞬時的頻譜,譬如說取 4096 個 sample point,
一邊聽聲音的同時一邊看當下對應的頻譜變化。
這樣不但可以掌握聲音瞬間的流動和變化,經過長久這樣的訓練以後,
我們會對聽到的每個聲音,它的組成和對應的頻率,在頻譜上能量分佈的比例和狀態,
會非常的熟悉與熟練,以後甚至不用看頻譜,光是聽到聲音就會自動在腦海中產生對應的圖形
這樣跟別人描述聲音的時候,也不會模稜兩可,虛無飄渺,而可以很明確分析,
聽到的高頻帶給我們感到明亮具有穿透力的是那個頻率的聲音,
這段聲音之所以聽起來會有這樣的特性是因為頻譜是怎樣的分佈狀態...等等,
可以自然的將聲音和圖形連結起來,並且做很明確而精細的分析
Mira 寫:tim.chnan 寫::haha: 這不是很專業的聲音訊號處理,請大家隨意看看,隨意給些意見
看圖說故事的話
FLAC 和 WAV 轉換不會造成差別,至少訊號上看不出來。
190 kbps MP3, 基本上差異不大,訊號上統計性質一致。
65 kbps MP3, 面目全非
離題到現在才對本篇進行回覆真是抱歉,自己很喜歡這類視覺化的分析,這項測試讓自己大飽眼福。如果方便的話,是否也能進行其它格式的分析呢?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55 位訪客